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6 15:16
魯西南的方言土語中,有很多來自于古老的典籍。有的雖然在典籍中能找到其源頭,但因為經過民間千年的流傳,無論讀音還是意義上都有了很多變化,形成了當地才能聽懂和理解的詞語,例如魯西南方言土語中的“合薩(音)”。
“合薩”在魯西南民間口語中是顫抖和抖動的意思,它來源于古籍中的“觳觫(hú sù)”一詞。觳觫,《現代漢語詞典》的解釋是:“因恐懼而發抖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。”這應該是此詞出現的最早記錄。這個故事的內容大意是這樣的:有一次,梁惠王坐在堂上,看見有個人牽著牛從堂下經過,他就問牽牛的人:“把牛牽到哪里去?”牽牛人說:“要用它祭鐘。”梁惠王說:“放了它!我不忍心看它嚇得哆嗦的樣子,沒什么罪過就被殺掉。”這個故事很長,這里僅是說明該詞的意思,就是一頭牛將要被殺掉,牛因為害怕而渾身哆嗦。“觳”字在甲骨文當中就已存在,是一只手拿槌敲擊牛角的形狀。牛角當時用來盛酒,用槌敲擊牛角產生振動,液體在牛角內共振,形成了顫動、抖動,就是“觳”字。“觳觫”兩字疑似同源,孟子傳流下來的梁惠王所說的“觳觫”,經過千年的口語演變,已經成為菏澤民間的“合薩”一詞。
“合薩”就是指發抖、顫抖、哆嗦的樣子。也有人認為“合薩”應寫作“合撒”,其實這種從字形上來爭議詞語的寫法對錯是沒有意義的。魯西南民間方言中有許多詞語是沒有實際對應的漢字的,比如“哼哼”,單從字面上看和讀,外地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形容人生氣或睡覺時發出的聲音的詞,那么,在魯西南,如果把第二個“哼”讀作輕音的話,大家都知道這是指下午三四點到黃昏這段時間的專用詞,比如說:“我哼哼在家。”如果用普通話來讀,就會不知所云。“合薩”也是這樣,用讀音合適的字來寫才能最大限度還原方言讀音,如果寫作“合撒”,這個“撒”字在漢語拼音中有一聲和三聲兩種音調,并不符合菏澤民間方言的音調。而且,寫成這個“撒”,其在漢語的釋義中并不與“顫抖”發生意義上的關聯。所以,用“薩”或“撒”,只能以讀音為標準,而不是想當然。
“合薩”是一個形容詞,使用場景主要是形容狀態,例如形容被人嚇了一跳,可以說:“嚇得一合薩。”形容人生氣的程度,如“被氣得打合薩”;也可形容溫度,如“凍得打合薩”;還可形容某種面料,如褲子面料垂直度好、不易褶皺,稱之為“合薩褲子。”但沒有說“合薩褂子”的。也可疊用,形容事物的狀態,比如說:“你看這塊涼粉合合薩薩。”如形容老年人的一種狀態,如“走路合合薩薩”;也可用作動詞,比如,一塊布或者其它能夠抖動的東西上有了灰塵、土,但通過抖動能夠去掉,可以說:“你把這塊桌布合薩合薩。”這就與其原來“觳觫”的意思有了很大區別,一個是因害怕而顫抖;一個是中性的、施加了外力的抖動。在菏澤民間有這樣一個關于“合薩”的笑話。說是一個大嬸去醫院打針,打針的護士是新來的,拿著針頭的手一直發抖,大嬸緊張,說:“你的手別合薩,我心里害怕。”護士說:“別緊張,當年在學校,你在食堂給我們學生打菜的時候手也老是合薩。”套用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:大嬸多年前因“合薩”而射出的一支箭,如今正中自己眉心。
方言“合薩”應該來源于“觳觫”,起初的本意是一樣的,只不過口音已經變化了,形成了如今本地特色的方言。 張長國